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公告 >> 中医健康讲坛

【中医健康讲坛】治疗“消渴” 不只有“药”

  • 时间:2022年9月26日
  • 浏览次数:1512

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期主讲嘉宾:吴江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中医师邱爱娟
  我们所熟知的“糖尿病”,在中医上属于“消渴症”,近年来,有数据显示,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,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。
  中医治疗消渴有着悠久的历史,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与西医治疗糖尿病不同,中医不仅有辨证思维,在治疗上除了用“药”之外,还有许多中医特色疗法。
  综合疗法调养整体
  中医认为,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、劳欲过度等因素都会导致消渴。在治疗消渴过程中,中医讲究的是遵循中医学消渴病治疗的原则,根据望、闻、问、切全面观察后确定一个证,制订治疗方案,也就是辨证施治。
  “医生,我的食欲没有之前那么强了。”不久前,接受了一段时间中医治疗的一名男性这样说道。
这名男性20多岁,因体检查出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,来到吴江区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。于是,医生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等手法辨证分析后,让其服用中药汤剂,同时加以配合耳穴埋籽治疗,并嘱咐其要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。经过一段时间后,该患者的血糖有了明显改善。
  目前,针对防治糖尿病,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已形成了系统的理、法、方、药体系,尤其在治疗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通过综合运用各种中医调养方法,并配合现代医学药物的应用,从而能够更好地降低血糖水平、提高整体机能。
  不同个体用药不同
  在中医门诊,患者不同体质,医生建议服用不同的药物。
  如气虚阳微体质,表现为疲劳、运动耐力下降、记忆力减退、手足不温、腰膝酸软、大便稀、舌淡、苔白、脉沉细无力,建议服用真武汤,配以黄芪效果更佳;痰湿内蕴体质,表现为形体偏胖、周身困倦、眠多懒动、纳谷不香、口不甚干、舌质淡润、边有齿痕、苔白腻、脉滑,建议服用理中汤,可加山楂、首乌、车前子、泽泻、薏仁以加强温运脾阳,化湿祛浊之效;阴虚内热体质,表现为午后潮热、唇干少津、目睛干涩、舌红少苔、脉沉细数,建议服用都气丸,并戒酒节欲;气滞血瘀体质,表现为胸胁满闷、喜叹息、多思虑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月经不调、面色晦滞、舌质淡紫、脉弦涩,建议服用柴胡疏肝散。
  每个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同的,虽然治疗方法有很多,但疗效的好坏关键是辨证是否正确。只有正确地认识疾病的性质以及疾病发展的程度,对症治疗,才能得到改善。
  还可使用特色疗法
  中医防治消渴重视综合调治,除饮食、运动、药物外,还常用按摩、足浴等各种特色疗法(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)。
  1、按摩
  按摩腰背部:手掌推揉脊柱两侧,或按摩、敲打后颈至腰骶,重点按揉胰腧、胃腧、肾腧和局部阿是穴,适用于2型糖尿病伴乏力、腰背酸痛者。
  按摩腹部:双手掌互擦至掌热,左手掌压右手掌紧贴神阙穴(肚脐),从右上腹向左上腹,左上腹向左下腹,用力推揉,适用于2型糖尿病腹满、大便不畅者。
  按摩肢体:以手指揉点按足三里、三阴交2分钟,以酸胀为度。手擦涌泉穴以透热为度,适用于2型糖尿病头晕、乏力、睡眠差或下肢麻痛者。
  2、足浴
  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桂枝、红花、鸡血藤、豨签草、伸筋草,加水3000ml,水温38-42℃,药剂以浸没两足内外踝关节上2寸为准,隔日一次,每次30分钟,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。
  3、耳穴按压
  主穴位为胰、胆、肝、肾、交感、屏间、下屏间;配穴为三焦、渴点、饥点;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,每次选穴5-6个。选定耳穴寻得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置于相应耳穴处,用胶布固定,用食指、拇指捻压至酸沉麻痛,每日自行按压3次,每次贴一侧耳,两耳交替。
  健康贴士
  防治消渴,在家注重饮食疗法,原则在于比例平衡、性味辨证、食量有度。一般而言,饮食宜清淡,应适当多摄取宣肺、健脾、益肾、化湿、通利三焦的食物,如薏仁、赤小豆、扁豆、海蜇、鱼、羊肉、萝卜、山药、洋葱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:融媒记者费铖翊